
茶树品种代表:水仙、肉桂、名丛
大坑口为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,横贯东西,连接天心岩和崇阳溪的水系,坑涧两边茶园广布,又为东西朝向,光照充足,地势较低区较宜种植水仙,半山腰或山冈上适合种植肉桂。两侧的茶地,静卧在树林山嶂掩映处,吸纳天地精华。大坑口为九龙窠、倒水坑、天心岩一带的溪水干流,水量丰富,溪流也带来上游的肥沃土壤,土壤深厚,养料充足,所种植茶树无需施以肥料,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阳光、空气、水分、土壤,茶品极佳。
山场:竹窠
地理位置:流香涧西侧
海拔高度:351m
植被情况:★★★★☆
茶树品种代表:水仙
竹窠是一个天然的山间谷地。比起三坑两涧那些狭长的山涧,竹窠的地势更加低洼,被笑称为三坑两涧的“盲肠”。低洼的地势,凝聚了许多的自然肥料和水分,土壤肥沃,水分充足,又避风排水,青苔滋生。水仙品种宽大的叶片决定了它光合作用能力比其他品种强,在竹窠里,每日短暂的光照对它来说是足够了。
山场:马枕峰
地理位置:狮子峰的西南边
海拔高度:361m
植被情况:★★★★☆
茶树品种代表:肉桂
马枕峰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,位于揽石峰南,其形绝似骏马,周遭20余里,穿云矗汉,与三仰峰遥相对峙。此峰在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最南缘。从宏观上,全峰好似一扇硕大的屏风逶迤地遮挡在全山的南端,也好似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骏马形的巨枕,故称为马枕峰,也即堪舆家所谓的“案山”。武夷山当家品种主要是水仙、肉桂。水仙为舶来品种,而肉桂确是武夷山的土著品种,它的原产地就在马枕峰一带。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,由于其品质特殊,逐渐为人们认可,种植面积逐年扩大,现已发展到武夷山的水帘洞、三仰峰、马头岩、桂林岩、天游峰、仙掌岩、响声岩、百花岩、竹窠、碧石、九龙窠等地,并大力繁育推广,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屡获国家级名茶殊荣,现已成为武夷岩茶中的当家品种。马枕峰作为肉桂的发源地,环境适宜肉桂生长,周围山峰很多,茶树多生长在半山腰,光照时间充足,做出来的茶香气奇特高锐,此“马肉”一点都不逊色于马头岩的“马肉”。
山场:鬼洞
地理位置:天心寺与慧苑寺之间
海拔高度:284m
植被情况:★★★★☆
茶树品种代表:水仙、铁罗汉、水金龟
鬼洞并非洞也,实为一条细窄的峡谷,比武夷山“一线天”略见些青天。两边岩壁耸立,遍布青苔和蕨类植物,潮湿、阴翳,人迹罕至,土质肥沃。这里小地域气候丰富,因此孕育了许多武夷山的名丛,遍地皆是茶树,为武夷山名丛的另一个重要的发源地。
山场:吴三地
地理位置:武夷山景区的西北边高山地区
海拔高度:807m
植被情况:★★★★★
茶树品种代表:水仙、奇兰、丹桂
吴三地是武夷山市洋庄乡浆溪村的一个自然村,在武夷山的西北部,这里平均海拔800多米,最高海拔有1300多米,茶叶高山气息特浓。原始植被保持完好,山顶上植被丰富,山脚下溪流多,水网密集,山腰上植被众多,竹林茂密。很符合武夷山当地人对茶态茶园“上有戴,下有带,中间有腰带。”的要求。终年云雾缭绕,武夷山地区的年平均湿度为80%,但在吴三地的年平均湿度可达85%。云雾缭绕,多茶叶生长时需要的漫射光,从卫星云图上看,时常披着层薄纱。茶叶养在深闺,品质自然优异,另外,吴三地当地盛产毛竹,茶叶的花香加上吸收的竹子的清香,使得茶叶中有明显的粽叶香,在武夷水仙中独树一帜,颇受老茶客们的青睐。而像奇兰、丹桂这些高香品种,在高山生态环境下,芽叶肥厚,香气馥郁,滋味醇厚,颇受武夷岩茶新茶客们的喜爱。
山场:悟源涧
地理位置:武夷山风景区内马头岩南麓
海拔高度:342m
植被情况:★★★☆
茶树品种代表:水仙
马头岩南麓,有一座窄小幽谧的峡谷静静坐落。峡谷内,一条清澈、笔直的涧水汩汩流过。涧水淙淙,幽兰芬香。三仰峰诸多山头流出的小溪流,汇集到马头岩,形成了涧的源头。涧水一路流淌,注入到山脚兰汤村的池塘沟渠,最后汇入了九曲溪。
涧旁的石径,静谧安祥,一条条横石铺就的石阶蜿蜒向前方,禁不住令人悟“道”思“源”。峡谷的左侧山壁上,“悟源涧”三个石刻字古朴而醒目,这正是清乾隆年间江西茶商捐资修建石径的题刻。手抚此题刻,任指间在朱红的笔画上游走,仿佛如此便可顿悟天道,寻找到武夷岩茶的本源。
石径两旁,峭峰林立,深壑陡崖,使得谷内迷雾沛雨,夏日阴凉而冬少寒风。独特的丹霞地貌,风化的沙砾岩,岩中丰富的矿物质,还有那汪清澈甘甜的山泉,养育了闻名天下的名茶。
山谷中,凉风习习,丛丛老茶在谷旁的岩缝中蓬勃着,淡淡的山野香气从茶树间徐徐飘起,直灌入每一个到访者的领口、衣袖,使他们听着山涧叮咚的水声,感受风拂过茶叶轻轻地哗哗声,在幽静的沉酣中洗去喧嚣的铅华,感受着宁静与恬淡。
与悟源涧的相遇,或许是每一个爱茶之人在人生旅途中祈求之事。
山场:九龙窠
地理位置:大红袍景区内
海拔高度:326m
植被情况:★★★★
茶树品种代表:大红袍
九龙窠为茶叶名丛“大红袍”原生地,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,峡谷两侧峭壁连绵,逶迤起伏,形如九条龙。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,故名。九龙之间呈现一座顶部略呈圆形的小峰峦,称为龙珠,故又称九龙戏珠。
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。两侧涧水长流,茶园碧绿,芬香沁人,景色幽美。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包括“晚甘侯”以及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。其中有北宋范仲淹、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、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。
九龙窠到处都是丛丛簇簇的名丛,号称为茶树的王国。往东可至天心岩,岩下有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──永乐禅寺。
“大红袍”名枞茶树,生长在九龙窠高岩峭壁上,两旁岩壁矗立,日照不长,温度适宜,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,由枯叶、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,肥沃土地,为茶树补充养分,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,得天独厚,品质超群。(本文作者:黄绍锋 天语 王波 宿静 天风)
来源:茶贵人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